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于1985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了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我国知名经济地理学者曾菊新教授,传承了邵清于教授和田松庆教授等著名学者开创的人文地理学领地,现已构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与规划”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由龚胜生、周勇、刘嗣明和吴宜进等知名学者为主的导师队伍。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培养了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及行政和企事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人才。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中国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有的学科专业。
旨在为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培养政治素质优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从事地理教育与科研的专业人才,也为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部门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 | |
| | 这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学术领地,也是国家必须长期重视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与政府工作。该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探索现代区域与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寻求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区域与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掌握空间规划与管治的专业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
|
| | 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将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和历史学的时间概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机制,寻找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
| | 土地利用规划与信息管理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应用研究领域。该研究方向主要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理论和现代技术方法问题。旨在培养研究生探索将计算机、空间、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现代技术手段。
|
一般为3至4年(在职学习和跨专业者可延长1至2年),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至6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
总学分为15-18个学分(按17学时/学分安排),其中学位公共课5个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合计8-11个学分。一般要求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带动专业学位课及其它课程的学习。
根据教学、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写作等培养过程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参加8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含学术报告、实地考察和学术会议等),博士生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每次都应有文字报告,其中2次应是校外学术活动,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和导师组对其考评,其成绩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读博期间在全国重点核心期刊上应至少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或在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必须是华中师范大学);
1、在第3或第4学期通过中期考核后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和拟定学位论文撰写计划;
2、在科学研究项目的平台上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前沿领域某一重要问题的专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开拓性,主要研究结论应有创新性。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考试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在职攻读的博士生,应至少有两年的脱产学习时间。
3、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并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4、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作为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